上周,西夏區北京西路街道地礦局社區對79名優秀志愿者、熱心居民進行表彰的同時,正式啟動了2023年網格員積分績效考核活動,這項創新舉措是地礦局社區經過三個月的試點探索后,用于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一把“利劍”。其實,這也是銀川市進一步健全社區工作機制,轉變觀念,簡政放權,推進社區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專業化建設的實踐縮影。
社區工作者擔負著社會基層治理的重要職責,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也暴露出社區基層治理體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首先,社區工作內容較為煩瑣復雜,事務性工作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加上人員緊張,“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牽制了社區工作人員的不少精力,長期處于“疲態治理”狀態,難以完全履行服務居民的工作職責。其次,社區工作職責不夠明晰,上級政府、街道與社區居委會的關系并不完全清晰,相應的責、權、利不匹配,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不高,社區自治化程度較低。另外,部分社區工作者也存在自身定位不明確、服務意識淡薄、責任意識不強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存在業務知識片面,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解決問題和統籌協調的能力不強等弱項。
就拿地礦局社區為例,社區工作人員連同公崗人員一共11人,卻服務著6000多位居民,專業能力先放一邊,人手顯然就極度不夠。對此,2022年9月,銀川市民政局在該社區試點運行社區網格員績效管理制度,單元長、樓棟長、志愿者等群眾力量迅速“加盟”,社區服務力量一下擴充到了118人,為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打下了基礎。
這些“服務力量”隨后轉換角色進入工作狀態,在疫情防控、平安建設、鄰里互助、社區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社區則利用微信小程序“點贊積分”來實行志愿者積分制管理,從而通過積分兌換獎勵的形式來激勵和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共治共建共享。
說白了,這樣的運行機制其實就是在進一步健全社區工作機制,理順多方在社區公共管理和服務中的功能及權責關系,通過打通壁壘,大幅度減少社區工作者的行政事務,助力社區工作人員回歸社區、回歸服務本源。同時,在進一步推進社區民主建設,建立社區權力清單,推進社區服務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上,引導和激勵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參與到基層治理工作中來,實現社區共治共建共享。這就要求管理方進一步轉變觀念,簡政放權,少一些形式主義,多一些真心為民,少一些吆來喝去,多一些組織引導,少一些避而不見,多一些共同參與,少一些條條框框,多一些靈活實際,通過切實落實居民評議、志愿服務、黨員下沉、積分獎勵等多種參與服務形態,暢通與居民的溝通聯系通道,為居民自治搭建更好的支持平臺,讓更多的熱心居民成為“社區工作者”,推動社區服務由“管理型”向“自治型”轉變。
當然,社區工作者的能力素質培養不能缺失,應當通過各類專業化培訓,持續豐富社區工作者的知識結構,著力提升社區工作者的服務意識、溝通能力、政策解讀能力等,不要總是說“上級說的”“領導講的”“上面要求的”,不要總是用“土辦法”“笨辦法”“拆東墻補西墻”,而是要努力打造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隊伍,能夠以服務居民為導向,能夠以解決居民生活困難為中心,從居民的角度出發,多想、多出、多用實招來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小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