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友人糾結于要不要去西安過年之時,一組視頻和照片,勾住了他們的心——大雁塔西邊燈火闌珊,滿樹詩詞!移步易詩,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句。游走其間,春節的年味也一點點氤氳開來。
是的,尋找年味兒是很多人心底的盼望,也因此,營造年味兒、傳遞年味兒、喚醒年味兒,成了公共文化服務不可或缺的內容,亦是各地推廣冬季文旅消費之良機。
年味、文化,交織出文化消費市場復蘇的希望,也體現出供需雙方彼此需要的渴求。有人說“非?释麩熁鹬形幕煌瑲w來,幫他們從柴米油鹽之間暫時抽離出來,獲得精神上的舒適和自由,從而更好地前行”。但供給,不能簡單化。從目前提供的文化項目來看,多樣化是做到了,可大半延續往年的思路和模式,創新力不足。
如何接住觀眾的熱情和期待?內容是首要。江蘇徐州,中國年活動以國潮漢風為主題,卻不是單純的換裝出來走兩步再拍拍照,而是疊加了漢樂表演、漢婚典禮等展示內容,有得看也有得學;四川成都,《只此青綠》重磅回歸,與蘇軾主題展、天府書展等相互輝映,蘇軾真跡在內的二百余件珍貴文物,加之不少配套講座、親子互動、聯動駐場文旅劇,讓觀眾有看頭也有奔頭,吸引了大量親子家庭和年輕人前往。
內容提升,除了以上橫向拓展,還要有超越之勇氣、服務之意識。就說這燈。為什么我們路邊的樹燈,非得是彩色燈珠?為什么我們的燈展,就一定是所謂傳統花燈和現代燈光秀?西安唐詩燈飾的創意不贊嗎?漢字為燈,詩意長安穿越古今,還有限時開放的煙花爆竹,以及政府組織的免費煙花秀,只一點點改變,就借燈火煙花添了無盡的文化氣韻和年味兒。
可文化,也不是只千年古城才可以有。長期以來形成的創新求變,讓他們不停探索嘗試,才有了從大唐不夜城到大唐不夜城元宇宙的嬗變。尤其深挖春節文化內涵,釋放情感維系,總吸引著周邊甚至更遠方的旅人,于春節闔家出動、遠赴感受。歸根到底,是用服務需求和滿足需求換來了城市隱而未發的價值。
燈火煙花只是外殼,以文旅為地標,不可能一蹴而就。年味年韻、文化共享,誰做給誰看?由此衍生的消費市場,是賠本賺吆喝,還是空手套白狼?這是整個行業、整個地方該有的思考。 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