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味羊雜。
剛出鍋的羊雜。
辦年貨,去趕集,集市上美食真不少。比如豐登鎮集市里的老哈記羊雜,就是小有名氣的網紅羊雜。過年時大快朵頤的日子還沒到,不如先來點小吃,解解饞,過過癮。
熱鬧集市里的一碗羊雜
春節將近,逛豐登鎮集市的人越來越多了。特別逢趕集的日子,商販們更是備足了貨物,讓前來采購年貨的人有了更多的選擇,這次買點米面糧油,下次買點肉菜果蔬,這年貨就一點點辦好了。
集市上正熱鬧,哈金良在羊雜店里也一刻不得清閑,越是這個時候,來吃羊雜的客人越多。“不趕集的時候一天能賣300碗,趕集的時候都得備上500碗的量。”老哈記羊雜店面不大,平時屋子里擠滿了人,他家的湯鍋一直燒著,集市里到處都飄著香味,洗好的羊雜在盤子里碼得高高的,兩大盤羊油辣子看著誘人。哈金良兩口子忙得頭也不抬,不管有沒有客人進來,先在一個個碗里盛上兩勺羊油辣子,還有姜蒜末以及一些調料備用,聽到有人說“來碗羊雜”,直接將煮好的羊雜和高湯盛進去,撒點香菜就能上桌了。
“我這鍋湯是三種湯水兌到一起的。”哈金良介紹,一個鍋里熬的是牛骨湯,一個鍋里煮的花椒水,還有一些煮羊雜的湯,盛到碗里,化開了羊油辣子和姜蒜末,也化開了冬日里的寒冷。
不起眼的地方隱藏著美味密碼
哈金良夫婦干活很快,不過單單在盛羊雜的時候會稍微慢一點,用勺子在鍋里攪一攪,挑挑揀揀的,就是想把羊雜中不同部位的肉都挑一些,讓客人每種都能嘗到。羊頭肉、羊肝、羊肚、羊腸、面肺,都是提前加工好的,在同一個湯底,同一種味道下,各有各的口感。
寧夏人都知道,處理羊雜是個特別麻煩的事,清洗不干凈,吃起來就一股怪味,而這么多肉要收拾,兩個人肯定忙不過來,一個小店還得雇幾個人洗羊雜,有時候哈金良的兒子女兒也來幫忙。“收拾羊腸最麻煩。”哈金良說,羊腸每次都要來來回回洗幾遍,不知不覺一個多小時就過去了,而那五六十米的羊腸,下鍋煮熟后一縮水,就得按兩算了?蓜e小看那一碗里為數不多的幾塊羊腸,就是因為清洗麻煩,量又少,很多羊雜店都不放羊腸了。
一碗湯里,羊雜是個頂個勁道,面肺也不甘示弱,“你在外面吃羊雜,有的面肺很筋,有的面肺糊糊的,這主要看制作時用的是面粉糊,還是淀粉糊。”哈金良介紹,用淀粉糊做出來的密實,分量重,而面粉糊里保留了面筋,要比淀粉糊筋道好吃。乍一看都是差不多的東西,好不好吃,都在不起眼的地方。
羊油辣子香味中的“暴力美學”
羊肉系列的各種美食中,以肉湯打底的太多了,而羊雜主要以羊油辣子最為出眾。這羊油辣子,對于羊雜來說是靈魂,對于開羊雜店的人來說是商業機密,對于烹飪者和食客來說,則是一遍遍試煉出的香味。
哈金良介紹,對于羊油的處理,最重要的是要去膻提香。雪白雪白的羊油切塊,入鍋煉化,撇去雜質,剩下的油放涼,變成乳白色的羊油塊,放置備用。在這個過程中,羊油的膻味已經淡去了一部分,接著就是各種調料登場。
哈金良家摘蔥、摘香菜時,蔥胡子和香菜根是不能扔的,洗干凈后,連同胡蘿卜等食材一起放入再次加熱融化的羊油中,炸出香味后撈出殘渣;接著再來一波香葉、桂皮等香料,同樣入油炸,讓香味融入羊油中,繼而撈出完成使命的香料。此時的羊油已經不是當初那又腥又膩的味道,而是一種復合性的香味。
接著就是這碗羊雜的高潮,羊油要潑辣子了。辣椒面是新疆產的,200℃的羊油伴隨勺子翻轉,自上而下撞擊辣椒面,香味一下子被激發出來。第一次高溫油潑后,油溫降下來一點,再潑第二次,然后是第三次。油溫遞減,羊油辣子的香味遞增,“每次我家榨辣椒,別家都說那香味滿市場都是。”哈金良說。
傳承好味道
老哈記羊雜在豐登鎮集市開了3年,對于一家店來說不算長,但就是這3年,名氣已經打出來了。他家的羊雜,可不光服務于鎮上的人,還有銀川市城區的人專門驅車來吃。如果哪天在店里聽到外地口音,或者看見外國人,也不必奇怪,美食就是如此起到出其不意的引流效果。在這里,點一碗羊雜,泡一口白面餅子,越吃越香,仿佛周圍的嘈雜都不存在,所有感知都指向這酣暢淋漓、香濃味美的羊雜。
說起來,這得歸功于哈金良的母親。“這羊雜店最早是我母親開的,在銀川商場,那時候我才十幾歲,在店里幫忙干點活,當時店里已經有很多老顧客了。”哈金良說,七八年后,他和哥哥去采沙石料,做買賣,一直到2019年疫情,生意做不下去了,想起母親這手藝,又操起母親的舊業,在豐登鎮開了這家羊雜店。
如今,不僅店里生意多,很多人還要求把羊雜帶回家吃,或者郵往外地。銷路是好,不過也忙不過來,甚至這間小店已經不能容納所有客人了。“我們也想著,是不是可以再開個店,但是不論如何,這味道不能變。” 記者 李尚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