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灘村的舞龍隊。
何玉賢。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社火表演已進入倒計時。這兩天,自治區第六批非遺傳統舞蹈項目(舞龍)非遺傳承人何玉賢已開始著手準備,73歲的何玉賢笑著說,過年怎么能少了舞龍,有了龍騰虎躍,就會國泰民安。
記憶中的那條草龍
73歲的何玉賢家住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姚灘村,從少不更事的孩童時期,一直到如今的古稀之年,他記憶中的“龍”,幾乎年年都會飛舞在這個小村落上空。
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因此每逢節慶,勞動人民總會有舞龍的習俗,以此表達良好祝愿,祈求人壽年豐,平安吉祥。舞龍的場面氣勢雄偉,極大地刺激著人們的情緒,振奮鼓舞人心,因此,舞龍自然成了維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
“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記得,每年從初一開始,村里天天都會舞龍,一直耍到正月十五,各村的社火隊去鄉鎮的街道上演出之后,這個年才算過完。”何玉賢說,過去條件比較差,給孩子的龍是用稻草扎起來的,扎成形之后,再用顏料、油漆刷一刷,這樣顯得喜慶。孩子們一人舉一個“小龍”,滿場子跑,也不知道累,玩得盡興。
“一般小孩子在‘舞龍’之前,大人會先用井水灑濕稻草,因為人們覺得井里住著井龍王,用這樣的方式向井龍王致敬,會得到它的護佑。”何玉賢說,等年過完,大龍和“草龍”就迎來了它們的“高光時刻”——浴火。人們相信,龍浴火之后,便會飛升上天,便能護佑村子一整年。
精心的扎制工藝
說起中衛的舞龍民俗,何玉賢特別激動,一肚子的話想說,“中衛舞龍流傳沿襲久遠,據史料記載,元、明、清時期舞龍已成為元宵節、祭祀慶典等的主要社火內容之一。”何玉賢自幼跟隨父親學習舞龍技藝,8歲學鼓,14歲舞龍,16歲扎龍頭,20歲從父親手里接過舞龍傳承,60年來刻苦鉆研民間舞龍藝術和技巧,早已是周邊地區的舞龍“指導員”。“舞龍陪了我一輩子,最開始是爺爺做這個手藝,后來父親掌管,接著傳到了我這里,這些老底子的東西不能丟。”
何玉賢說,舞龍得先扎龍,以前一進臘月,他就著手準備扎龍。扎制工藝較為復雜,尤以龍頭最為精致,包括龍嘴、龍角、龍眼等,制作工藝要求較高,一個扎好的龍頭,有五六十斤重。龍的框架扎制好以后,龍頭和龍身會全部糊上一層紙或包裹上布。“過去會用白紙糊,現在一般都用比較薄的透光的白色絲綢,這樣方便后期繪畫。”他說,等糊好的龍晾干后,就可以畫龍頭龍身了,用顏料細致地去畫,可以畫龍鱗、龍爪,也可以畫一些其他的傳統造型,比如花鳥人物、民間傳說等,最復雜的還是龍頭的描繪和裝飾,可以做一些造型,綁一些彩綢等增加喜慶氛圍。
龍扎好后,還會有個“啟龍”儀式,啟龍的時候,何玉賢會給他制作的龍豎眉、點睛,表示這條龍“活”了,之后便開始舞龍了。全村男女老少都出門觀看,大家圍在打麥場上,看著十幾個壯漢舞起巨龍,巨龍上下翻飛,忽而俯沖入海,忽而長嘯入云,氣勢非凡。
傳承舞龍技藝
舞龍是很有講究的,龍的好看與否,就看舞龍的編排和技術了。
何玉賢說,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戲,穿、騰、躍、翻、滾、戲、纏,以及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將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充分展示,這就是優秀的表演。
“龍體要舞‘圓’,有速度、有力度、有幅度。”何玉賢說,游龍動作可上下左右游、水平線游、曲線游;而那些看著讓人熱血沸騰的穿騰動作、翻滾動作等動態、靜態的動作,既要有力度,還要看著連貫。這就需要舞龍隊員在形體動作變化上,跟隨龍的形體變化而變化,講究人龍配合,做到了“珠引龍走”“龍跟珠行”,才能構成各種美的形態。
至于隊形變化,則要根據龍隊的多少來編排。龍的組圖造型要達到形象逼真,龍態飽滿,方法巧妙,解體利索。主要造型是盤龍,也可雙盤龍、二龍戲珠、魚躍龍門、三星高照等,連接緊湊,珠、頭、尾相互呼應,有動感。
除此之外,舞龍還要配上合適的音樂,要有烘托氣氛、轉換節奏、激勵隊員情緒的作用,中衛舞龍所用音樂是具有本地特色的鼓點和曲牌。一般是先鋒開道,鑼鼓管弦隨后,根據動態或靜態舞龍動作的輕重緩急用長鑼、魁星鑼、滿江紅等鑼鼓點配合烘托氛圍。
73歲的何玉賢至今還忙碌在村里的舞龍隊伍中,跟在他身邊的,還有他的孫子何琪,老人笑著說,何琪如今已是中衛市級舞龍非遺文化傳承人,他慶幸自己的衣缽,能由孫子接過,“成為‘東方活龍’的守護者就是我的夢想,如今有年輕人去傳承,我心里踏實得很”。 記者 劉旭卓 圖片均由受訪人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