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寧夏黃河文化研究的深入,已產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從橫向層面比較來看,寧夏黃河文化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高水平成果缺乏、缺乏相應的研究機構、高層次有影響的學術會議缺失、相關研究人才不足……”1月13日,在寧夏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寧夏政協委員楊文筆說。
楊文筆委員 錢友輝攝
楊文筆委員認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因黃河而興、而富、而美的寧夏提出“建設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隨著建設黃河文化彰顯區的提出,寧夏針對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研究也需要進入一個新階段。
為此,楊文筆委員建議從自治區層面成立黃河文化研究院,設置好研究院內部運轉架構、內設機構,建立健全研究院運行制度機制,明確研究方向。結合研究院各支撐單位的自身學科和科研優勢,明確承擔各方向的研究職責,將研究任務具體落實在各支撐單位,匯聚各方有黃河文化研究專長并有志于從事黃河文化研究的科研隊伍,形成黃河文化研究集群,定期開展課題研究活動,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結合寧夏實際,召集區內外專家,通過開展論證會,由各方專家集思廣益、提建議、促共識,做好研究院的頂層規劃。
“可以從自治區層面做好寧夏黃河黃河文化學術論壇規劃,通過與沿黃省區黃河文化研究機構的橫向溝通與合作,打造國家級年度黃河文化研討會或論壇,由沿黃各省區相應機構輪流承辦。”楊文筆委員建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確定好每年研討主題,參會人員圍繞主題撰寫研究論文或報告,并參與研討。寧夏學術界應積極有為,運用好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多產出一些高質量的研究論文或報告,進一步擴大寧夏黃河文化研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還要提升寧夏黃河文化研究的影響力。從建設一流的學術研究平臺、一流的學術研究團隊、一流的學術研究成果的目標出發,自治區相關部門在經費支持、人才引進、成果產出等方面都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在《寧夏社會科學》《寧夏大學學報》《北方民族大學學報》《民族學論叢》等區內重要刊物與報刊設置“黃河文化”研究專欄,為廣大研究者提供表達觀點、建言獻策的研討平臺。在特色優勢學科建設中向黃河文化研究傾斜,將黃河文化納入自治區高校雙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研究方向,不斷在全國層面提升寧夏黃河文化研究的地位、影響力和話語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通訊員錢友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