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寧夏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寧夏政協委員王琰討論發言時就加快推進銀川“中國新硅都”建設提出建議。
王琰委員 錢友輝攝
王琰委員說,銀川正在形成從單晶硅到光伏電池,從藍寶石到智能終端制造應用,從半導體到關鍵部件,從正極材料到電池成品的全產業鏈發展的強勁格局,但存在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尚且不足,原創性發展布局亟待加強,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和開放共享水平還不高等問題。為進一步加快推進銀川“中國新硅都”建設,她提出抓好技術攻關、強化人才支撐等建議。
王琰委員認為,在抓好技術攻關方面,要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建設硅材料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級硅材料研發、生產、應用一體化平臺。依托隆基、中環等龍頭企業,建設國家硅材料產業創新研究院(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激發高校和企業組成新材料創新聯合體等多元創新合作模式,聯合申報國家級項目,積極牽頭發起和硅材料產業標準制定,建立高效協同創新網絡。建立硅材料新技術、新產品數據庫,推動硅材料特色創新成果評價和產業化項目篩選機制。積極對接東部地區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硅材料深精加工工藝與裝備共性技術研究。
“在強化人才支撐方面,建議培養集聚用好各方面優秀人才。打造匯聚銀川常駐或短駐的各類硅產業人才高地。加快銀川地方院校硅材料學科建設及本科培養,加快與優勢院校合作推送本碩博連讀的合作培養機制,培養一大批本地型基礎專業人才。”王琰委員說,如加快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本地高校的硅材料學科建設及本科專業教學規劃,進一步完善依托現有西部人才培養的定向幫扶計劃,外部訪問、工程博士學習等模式。由政府牽頭成立硅產業工匠學院,建立硅材料產業化工匠培養渠道。制定硅基材料產業鏈、創新鏈多層次人才專項扶持政策和綠色服務通道,制定人才引進或彈性引進目錄,實現雙跨、靈活、多元引智資源模式。加強高端戰略發展研究與智庫建設,加快組建硅產業發展高端戰略專家組或研究機構,定期開展戰略研討工作,提升硅產業發展戰略研究水平。(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通訊員錢友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