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寧夏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有效促進了資源合理分布,促進了衛生事業人才良性流動,轉變了廣大患者的就診模式,為解決醫療衛生資源分布不均衡、發展不充分等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患者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意愿低、缺乏嚴格統一的轉診規范、醫療機構間分工協作機制不明確,聯動機制難以形成,出現了一定的‘虹吸’現象等,這些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對醫共體乃至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1月14日,在寧夏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期間,寧夏政協委員馬瑞霞提出,建議加快縣域醫共體建設,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建議整合公共醫療資源,真正實現醫共體內統一管理。根據全區醫療資源分布結構現狀,認真規劃,由二級以上醫院為牽頭建設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之間做到人事、財務、藥品耗材目錄等‘六統一’,真正使醫共體成為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共同體。”馬瑞霞委員建議,建立健全管理機制,發揮區域整體優勢。醫共體的牽頭單位對成員單位實行層級管理,領導班子成員實行任期制和年度目標責任制,下設人力資源、財務審計、醫療質量、公共衛生、后勤采購、醫保、信息化等管理中心,實施統一的運營管理體制。制定對成員單位的內部目標責任和績效考核辦法,突出功能定位、職責履行、費用控制、運行績效、財務管理、成本控制和社會滿意度等考核指標。醫共體負責制定和完善統一的質量管理制度、標準化作業流程。制定醫共體崗位責任清單,使醫共體內所有行政管理和業務崗位權責明晰,規范運作。強化成員單位的醫療服務質量控制,建立統一的醫療質量評價體系,加強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推動轄區內實現醫療質量同質化,逐步構建并完善醫共體內質量和安全管理組織體系。
馬瑞霞委員建議,醫共體內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診、上下聯動”的醫療服務模式,以滿足群眾不同層次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為群眾提供綜合、連續、有效、便捷、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制定《分級診療實施細則》,明確各成員單位收治病種目錄和上下轉診病種目錄,打通病人轉診通道。醫共體內牽頭單位在自身提高疑難雜癥、急危重癥病例救治和科研能力的同時,發揮龍頭作用,對基層醫療機構通過?乒步、臨床帶教、業務指導、教學查房、科研和項目協作等多種方式,將部分科主任或技術骨干選派到基層醫療機構擔任主要負責人,或組成技術團隊與基層醫療機構開設聯合病房、共建特色?,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和下沉,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目標。(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通訊員 錢友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