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寧夏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精心做好“土特產”大文章,加快實現由“原字號”向“精字號”轉變、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由“名氣高”向“收益高”轉變。
長期在涇源縣農業一線工作的寧夏人大代表于仙萍對此深有感觸。“應緊盯涇源的黃牛肉、中蜂、菌菇種植等重點產業,補齊產業鏈短板,提升產業鏈水平,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和中高端市場開拓能力,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上中下游一體、產供加銷互促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于仙萍代表建議。
于仙萍代表建議,實施“涇源黃牛肉”品牌提升工程,積極發展牛肉產品加工業,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組織開展“三品一標”“名特優新”認證3個,提升智慧養殖及追溯管理水平。通過培育肉牛交易經濟實體1個,涇源縣外新開設“涇源黃牛肉”農特產品專營店5家,支持采取線上線下、農超對接等方式不斷開拓中高端市場。
圍繞中蜂產業發展,于仙萍代表建議,持續推行“大手連骨干拉小手”網格化服務機制,培育大戶帶小戶,創建中華蜜蜂科普基地和綜合展示中心1處,打造蜜蜂+蜂蜜加工+蜂產品展示+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中華蜜蜂農旅融合示范基地。種植紫花蜜粉源植物0.6萬畝,新建百群以上標準化蜂場8個,分蜂擴繁1.4萬群,蜂群數量達到4萬箱,年產蜂蜜40萬公斤,中蜂產業總收入達到4000萬元以上。通過品牌建設及宣傳推介,擴大“涇源蜂蜜”影響力。
同時,深入推進“三統三分”機制,形成“公司+集體+合作社+農民”的土地“三變四聯”產業化經營模式,引領建設沙南農業科研科普示范園、1個蔬菜種苗(菌菇)培育中心,示范帶動建設3個千畝蔬菜種植基地,引導群眾利用閑置牛棚、農戶庭院發展菌菇種植,特色菌菇類種植規模達到500萬袋。(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攀 通訊員 楊云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