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財富之源、穩定之基。近年來,我區堅決貫徹落實“六穩”“六保”決策部署,把穩就業、惠民生工作放在首位,以促進就業、鼓勵創業為重點,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在積極推進各項就業創業政策落實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為民建言、為民發聲。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期間,自治區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自治區政協委員圍繞就業創業獻計獻策。
為就業創業開辟廣闊空間
“當前,就業形勢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在大力實施就業創業惠民行動中,促進城鄉居民穩定就業穩步增收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強化措施。”自治區政協委員溫旭茹在《關于進一步實施就業創業惠民行動的提案》中認為,要按照“六新六特六優”產業布局,聚焦重大項目建設和對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行業,開發就業崗位,促進城鄉居民就業。拓寬渠道促就業,落實就業優先政策,通過線上線下常態化開展招聘活動,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移民群眾等重點群體就業。優先發展“互聯網+”新業態,完善新興業態用工和社會保險政策,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養老、家政服務等行業與互聯網融合。
“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鄉”,一定程度上是部分進城務工人員的真實寫照,自治區政協委員王波在《關于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提案》中分析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創業環境不優、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自身能力素質不高等問題。
王波委員建議金融管理部門應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設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產業專項金融支持產品。土地部門應激活農村土地市場,探索共享創業收益模式。搭建創業平臺,落實農村“雙創”激勵扶持政策。優化“互聯網+就業”線上服務,著力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勞動就業部門應健全長效培訓機制,在資金、師資、精細服務、技術護航等方面提供保障,開展多元化培訓,增加電子商務、互聯網應用、市場營銷等新興行業的培訓,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更好地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蓬勃發展,使之成為鄉村振興的引領力量。
為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鋪路搭橋”
關心關愛退役軍人,為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鋪路搭橋”,對于更好實現退役軍人自身價值、助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具有重要意義。
自治區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反映,近年來,我區堅持加強政策扶持、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服務、營造創業環境,不斷激發退役軍人力量,有力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但部分退役軍人學歷層次較低、缺乏專業技術,可選擇的崗位有限,難以滿足就業需求;相關就業創業服務信息平臺缺失,難以謀求到有效就業途徑。
自治區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建議,相關部門應積極建立退役軍人培訓計劃,針對退役軍人特長、就業培訓意愿和市場用工需求,結合區域產業特點,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依托職業院校、工業園區資源等,推動退役軍人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補充、技能培訓與實習就業相銜接,提高退役軍人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在招收錄用工作人員或聘用職工時,對退役軍人的年齡和學歷條件適當放寬,同等條件下優先招錄聘用。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加強與工商聯、企業家聯合會等組織的聯系,建立雙向互通機制,暢通就業信息渠道。建設針對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問題的指導服務中心和信息平臺,積極對接招聘企業,建立退役軍人求職電子檔案,充實完善就業創業數據庫,形成實時共享,企業與個人聯動的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服務信息系統,提升退役軍人就業質量和空間。
助城鄉創業青年圓“安居夢”
解決好青年住房問題,改善青年住房條件,是一座城市最硬核的吸引力與友好度。
自治區政協委員耿丹說,當前,住房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年購房置業意愿和城市包容性。對于剛起步的青年創業者來說,購房和租房能力較弱,加之現有的保障性住房安置項目大部分遠離主城區,增加了城鄉創業青年生活、交通成本,出現青年人買不起房和租不好房的現實困難。
耿丹委員建議,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實施“城鄉創業青年安居工程”,增加保障性住房供應。建設一批青年社區、青年公寓,為符合條件的城鄉創業青年提供低房價、低租金的住房;建設一批青年驛站,為符合條件的來寧求職青年提供7天免費拎包入住。按照城市居住人口及年收入等,動態調整保障性住房的申請標準,不斷擴大覆蓋人群。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保障性住房供應,利用存量土地、存量房屋,采取新建、改建、改造、租賃補貼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集房源。加快培育專業化、規;淖》孔赓U企業,鼓勵信用優質的民營企業參與發展長租房市場,提供優質長租房、長租公寓資源。出臺住房補貼政策,為新就業、初始創業無房青年提供租房補貼,為在寧夏境內注冊成立一定規模以上企業的創業青年設置住房公積金,減輕青年租房購房壓力。記者 馬 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