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vtw44"></tbody>
    1. <button id="vtw44"><object id="vtw44"></object></button>
        <tbody id="vtw44"><center id="vtw44"></center></tbody>
      1.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財經首頁 > 權威發布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政策的意見
        寧政辦規發〔2022〕5號
        時間:2022-08-19  來源: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推進產業振興的關鍵一招。為進一步解決我區農產品加工業層次偏低、創新發展能力不足、地域發展不平衡、上下游環節不匹配、增值空間有限等突出問題,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政策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統領,按照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大抓發展、抓大發展、抓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應鏈、完善利益鏈,扶持一批初加工市場主體,壯大一批深加工龍頭企業,建成一批加工綜合園區,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轉變,促進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提升科技支撐作用。引領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科技裝備水平,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引進培養用好科技人才,增強科技創新對農產品加工的引領支撐作用。
          堅持政府引導,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針對農產品加工業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注重科學謀劃,開展試點示范,加大政策扶持。
          堅持質量優先,提高“三品一標”水平。全面落實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和標準化生產,牢牢把住質量生命線,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堅持綠色引領,推動環境友好發展。促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動形成全過程的農業綠色生產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堅持集聚要素,加快產業融合發展。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潛力,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推進現代要素跨界配置,發揮農產品加工業連接一產、帶動三產的紐帶作用,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開發鄉村多元價值,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聯農帶農,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把農民穩定就業增收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加快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三)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區農產品加工業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加工企業布局更加優化,產品結構趨于合理,成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全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80%以上,規上企業占比提高到5%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5億元、1億元的企業分別達到10家、15家、80家以上。
          二、工作重點
          (四)優化農產品空間布局。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統籌布局加工產能,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改變加工在城市、原料在鄉村的狀況。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聯合建設生產基地、加工車間,實現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支持在優質糧食、釀酒葡萄、枸杞、奶牛、肉牛、灘羊、冷涼蔬菜等產業發展優勢區,創建一批標準化生產種養基地。在適宜地區試點推廣種植優質專用馬鈴薯、優質大豆、專用小麥、油料等作物,保障優質原料生產供應,促進就地就近加工轉化,將產業鏈和利益鏈留在農村。對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示范基地,給予以獎代補資金100萬元,創建標準化引領農產品質量提升、產業轉型升級的典型樣板,示范帶動全產業鏈標準化發展。
          (五)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拓展農產品初加工,支持一批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建設烘干、貯藏等設施,重點發展脫殼、去雜、清洗、分級、包裝、切分、干制、熟制等初加工。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支持一批企業實施超臨界萃取、超微粉碎、蛋白質改性、高效提取、制干、重組、分離、生物等技術,挖掘釀酒葡萄、枸杞、牛奶、肉牛、灘羊、冷涼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多種功能價值,提取營養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質,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食藥同源的功能性加工產品。推進綜合利用加工,支持一批企業開展碎米、稻殼、麥麩、胚芽、枸杞籽、葡萄籽、瓜菜皮渣、畜禽胎盤及皮毛骨血等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促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全值、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推動農產品加工與新業態融合發展,鼓勵開發與休閑旅游、文化體育、科普教育、養生養老等新型業態融合發展的消費品,每年支持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休閑方便食品和旅游必購、易購的寧夏特色“伴手禮”。各市、縣(區)結合實際,制定政策對初加工、精深加工等相關環節給予獎勵。
          (六)推進農產品加工向園區集中。按照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的思路,將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與現代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產業聯合體等重點項目結合,支持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產加銷貫通、農工貿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加工園區、集聚區,吸引更多企業入園集聚發展。經自治區認定的加工園區、集聚區每年給予以獎代補資金500萬元,連續補助3年。引導流通企業向園區集中,加強園區物流中心、科技研發中心、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構建緊密關聯、高度依存的全產業鏈,培育生產、加工、流通、物流、體驗、品牌、電商于一體的產業集群,推動“一縣一特、一特一片、一片一群”發展。
          (七)培育壯大加工主體。加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持續開展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工作,指導市、縣(區)開展本級龍頭企業認定工作,培育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聯動的鄉村產業“新雁陣”。對新認定的農業產業化國家級、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分別一次性給予以獎代補資金50萬元、10萬元。開展綠色食品加工企業評星定級活動,對自治區認定的四星級綠色食品加工企業,一次性給予以獎代補資金50萬元,各市、縣(區)根據實際可制定配套政策,分別對三星級、二星級企業給予支持。
          (八)提高科技創新與應用。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比重,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科技攻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創建科技創新平臺,首次通過國家級、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的,分別一次性給予以獎代補資金200萬元、100萬元。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研發一批集自動測量、精準控制、智能操作與一體的綠色儲藏、動態保鮮、快速預冷、節能干燥等新型實用技術和品質調控、營養均衡、清潔生產等先進加工技術。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降低綠色食品加工物耗能耗,每年支持20個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實施技術裝備改造升級項目,每個項目一次性給予以獎代補資金50萬元,全面提升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技術裝備水平。
          (九)持續打造農產品精品品牌。突出綠色、安全、優質特征,深挖品牌內涵、強化品牌宣傳,不斷提升寧夏農產品品牌的認知度、知名度和美譽度。依托“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大力推介賀蘭山東麓葡萄酒、鹽池灘羊、寧夏大米、寧夏枸杞、中寧枸杞等區域公用品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品牌培育、品牌設計、品牌塑造、品牌保護、品牌宣傳,每年擇優評選一批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分別一次性給予以獎代補資金10萬元、5萬元。對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給予檢測、認證費用50%的補助。
          (十)推動銷售體系建設。完善“寧夏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擴大“鄉味寧夏”品牌影響力,發揮直播平臺作用,線上線下融合多渠道拓展國內外市場。對入駐優質電商平臺且網絡銷售額突破500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其線上銷售產品按0.5元/單標準給予補助,單個經營主體每年補助最高不超過5萬元。鼓勵大型連鎖商超在大中城市設立寧夏特色農產品專柜、營銷窗口。支持企業參加具有影響力的境外展銷、展會,對企業境外參展產生的相關費用按規定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聚焦鮮活農產品產地“最初一公里”,爭取國家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資金,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設田頭冷藏保鮮、冷鏈運輸、分揀包裝等設施設備。支持現代信息技術在冷鏈物流環節推廣使用,推動物流企業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全流程、全鏈條專業化物流服務。
          (十一)推行全程標準化應用。完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降低產業增值環節成本,實現價值鏈整體最優配置。加快建立產地環境、投入品管控、產品加工、包裝標識、儲運保鮮、品牌打造、分等分級等關鍵環節行業標準,對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及社會團體,每項標準分別一次性給予以獎代補資金50萬元、30萬元、20萬元。推進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治理,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積極開展良好農業規范認證。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標準化生產,廣泛推行HACCP、ISO、GAP、FDA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給予首次認證管理費用50%的補助,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十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與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組建產業聯盟和產業聯合體,帶動農戶建設產業基地。引導加工企業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根據企業與農民簽訂全產業鏈收益分配契約的履約效果,實行差異化扶持和優待,帶動農民積極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優先支持帶動能力強、增收效果明顯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鼓勵與農戶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合作方式,探索“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構建企農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三、政策保障
          (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提高思想認識,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各級農業農村、工業和信息化、商務、市場監管、鄉村振興等部門要認真做好規劃引導、管理指導、標準制定等工作,會同統計部門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統計監測,強化指導服務。各級發展改革、科技、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稅務、林業和草原等部門要結合職能職責,加強協同配合,推動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稅收等政策落實落地,形成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合力。
          (十四)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落實自治區重點產業財政貼息政策,發揮政府產業引導基金作用,按市場化方式,重點對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給予支持。聚焦農產品加工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財政貼息支持一般不低于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50%。各市、縣(區)要統籌相關資金,通過以獎代補或先建后補等方式,著力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裝備改造升級、產品研發、品牌創建等關鍵環節。
          (十五)創新金融保險服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合理確定貸款額度、利率和期限,拓寬抵押物范圍,滿足企業差異化金融服務需求。涉農信貸融資擔保機構合理確定政策性農擔業務貸款主體實際負擔的擔保費率,切實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要聚焦支小支農主業,嚴格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降費讓利有關政策,在可持續經營的前提下,保持較低費率水平。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掛牌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在資本市場融資,對在境內外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自治區人民政府分階段獎勵1000萬元;對成功發行公司債、企業債、集合債、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債券的民營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發債額度每年給予2%的貼息。鼓勵創新保險品種,加大農機生產企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對自治區認定的農機生產企業生產的首臺(套)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按照其投保年度保費給予50%補貼,且實際投保費率不超過3%的費率上限,補助時間按年度投保期據實核算,不超過3年。
          (十六)強化用地用電保障。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的用地指標重點用于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h鄉級國土空間規劃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農村產業發展用地需求。農產品加工項目用地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市、縣(區)自然資源和農業農村等部門要強化農產品加工用地保障,重點企業要“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用足用活村莊規劃中預留的5%建設用地機動指標,切實保障加工企業合理用地需求。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電力市場交易,農產品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
          (十七)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行業自律、教育培訓、品牌宣傳、會員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協調監督農產品加工企業履行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吸納就業、環境保護和貧困幫扶等社會責任。鼓勵各地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政策咨詢、融資信息、人才培養、經營管理等公共服務。實施“千人幫千企”行動,鼓勵機關干部、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與農產品加工企業以“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的形式開展幫服服務,根據企業實際生產經營情況“量體裁衣”“一企一策”,幫助企業掌握相關優惠政策,提供培訓輔導、科技咨詢等服務,為企業爭取更多資金政策項目支持,引導更多科技力量投身服務企業創新實踐。
          (十八)推進政策落地見效。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本意見精神,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切實提高政策針對性和有效性。獎勵政策主要使用中央財政銜接資金,實行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四到縣”,通過以獎代補或先建后補方式進行補助或獎勵。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到縣級,由各縣(市、區)制定詳細的評定方案和實施細則,支持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確保資金發揮助農增收效益。獎補資金要在銜接資金使用管理政策規定范圍內統籌安排、規范使用,組織開展績效自評,將結果報送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局等相關部門。
          本意見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6月30日。實施過程中如遇國家政策調整,按國家政策規定執行。各市、縣(區)可根據本意見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支持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具體政策。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5月31日
          (此件公開發布)
        編輯:李文 責任編輯:李娟
        權威發布
      2.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 寧
      3.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 寧夏回族
      4.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工
      5.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 《自治
      6.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
      7. 便民信息
        精彩圖片
        生態修復水清湖美
        生態修復水清湖美
        水生態修復,讓典農河更清澈
        水生態修復,讓典農河更清澈
        寧夏人物
      8.  非凡十年 成長|杜多利:見證水管
      9.  劉世友:文物保護永遠在路上
      10.  寇啟芳帶領寧夏灘羊種業走向全國
      11.  巡護員張萬東:用腳步丈量對長城
      12.  馬立軍:“這兩年要讓通城村變個
      13. 寧夏財經網版權所有 寧ICP備2021002495號-2
        地址:寧夏銀川市中山南街寧夏報業集團商務信息大廈1202室 郵箱:nx_cjw@163.com 電話:0951—6072963
        女人高潮视频流水1000部,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天天干夜夜操,欧美少妇无mv一区二区,极品女主播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14. <tbody id="vtw44"></tbody>
        1. <button id="vtw44"><object id="vtw44"></object></button>
            <tbody id="vtw44"><center id="vtw44"></center></tbody>